后人哀之而不鉴之的鉴是什么意思(2)
点击: 时间:2024-04-18 作者:生活瓶 来源:生活瓶
唉,一个人的意愿,也就是千万人的意愿啊。秦皇喜欢繁华奢侈,人民也顾念他们自己的家。为什么掠取珍宝时连一锱一铢都搜刮干净,耗费起珍宝来竟像对待泥沙一样。(秦皇如此奢侈浪费)致使承担栋梁的柱子,比田地里的农夫还多;架在梁上的椽子,比织机上的女工还多;梁柱上的钉头光彩耀目,比粮仓里的粟粒还多;瓦楞长短不一,比全身的丝缕还多;或直或横的栏杆,比九州的城郭还多;管弦的声音嘈杂,比市民的言语还多。使天下的人民,口里不敢说,心里却敢愤怒。(可是)失尽人心的秦始皇的思想,一天天更加骄傲顽固。(结果)戍边的陈涉、吴广一声呼喊,函谷关被攻下,楚项羽放一把火,可惜(华丽的阿房宫)化为了一片焦土。
唉!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,不是秦国啊。族灭秦王朝的是秦王朝自己,不是天下的人啊。可叹呀!假使六国各自爱护它的人民,就完全可以依靠人民来抵抗秦国。假使秦王朝又爱护六国的人民,那就顺次传到三世还可以传到万世做皇帝,谁能够族灭它呢?(秦王朝灭亡得太迅速)秦人还没工夫哀悼自己,可是后人哀悼他;如果后人哀悼他却不把他作为镜子来吸取教训,也只会使更后的人又来哀悼这后人啊。
《阿房宫赋》赏析
《阿房宫赋》寓意深刻,结构谨言,了无一般辞赋晦涩呆板之失;文句绚丽多彩,气势磅礴,词语整齐对偶与散行单句并用,灵活多变,且尤具含蓄之长,如“灭六国者,六国也,非秦也。族秦者,秦也,非天下也。”不仅声律铿锵有力,其思想则更具丰富、深刻价值。
《阿房宫赋》是杜牧写于唐敬宗宝历年间。他秉性刚直,俊迈不羁,曾屡受排挤。此名赋是一篇借古讽今、寓意深远的美文作品。它的写作起因,杜牧在《上知已文章启》里明白地写道:“宝历大起宫室,广声色,故作《阿房宫赋》。″
赋中极写秦始皇阿房宫建筑之宏伟、宫女之众多和珍宝之繁伙,进而引出秦王朝苛敛百姓自取灭亡的历史教训。结尾画龙点睛,揭示出作品讽谏时弊的本旨,对唐王朝大兴土木以有力鞭挞。
总观全篇,可分为四部分:
其一,描写了阿房宫建筑的规模形势和宫中歌舞的盛况;
其二,描写了六国宫妃、王室贵妇被掠入阿房宫的地位和生活,以及秦统治者糟踏六国珍宝的情形;
其三,描写了秦王朝建造阿房宫穷奢极侈、破坏人民的生产与生话,导致农民起义,最后终于灭亡的必然结果;
其四,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,对当代的封䢖统治者提出了严正警告,即:秦亡“秦人不暇自哀,而后人哀之,后人哀之而不鉴之,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”。
词类活用
(1)名词用作动词
①长桥卧波,未云何龙?(云,名词作动词,出现了云;龙,名词作动词,出现了龙)
②复道行空,不霁何虹?(虹,名词作动词,出现了彩虹)
③鼎铛玉石,金块珠砾(鼎、玉、金、珠,把鼎,把玉,把金子,把珍珠当作。名词作动词)
④族秦者秦也(族,名词作动词,灭族)
⑤辇来于秦(辇,名词作状语,坐辇车)
(2)数词作动词,六王毕,四海一(毕,完结,指为秦国所灭;一,统一)
(3)名词作状语
①骊山北构而西折(北、西,,向北、向西 骊山,从骊山 ,名作状)
②朝歌夜弦(歌、弦,名词作动词,吟唱、弹奏。朝、夜,名词作状语,在早上、在晚上)
③廊腰缦回(腰名词作状语,像人腰一样)
④蜂房水涡(蜂房、水涡,名词作状语,像蜂房,像水涡)
(4)意动用法,后人哀之而不鉴之(鉴,以……为鉴)
(5)为动用法,秦人不暇自哀(哀,为……哀叹)
古今异义
(1)各抱地势,钩心斗角(古义:宫室建筑的精巧 ;今义:指人各用心机,互相排挤)
(2)一宫之间,而气候不齐( 古义:指天气;今义: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)
(3)燕赵之收藏,韩魏之经营(古义:指金玉珠宝等物;今义:筹划、计划或组织 )
(4)可怜焦土( 古义:可惜;今义:怜悯 )
(5)直走咸阳(古义:跑,奔,此处解释为趋向;今义:行)
特殊句式
(1)定语后置
①钉头磷磷
②瓦缝参差
③管弦呕哑
(2)介词结构后置(状语后置)
①使负栋之柱,多于南亩之农夫
②架梁之椽,多于机上之工女
③钉头磷磷,多于在庾之粟粒
④瓦缝参差,多于周身之帛缕
⑤直栏横槛,多于九土之城郭
⑥管弦呕哑,多于市人之言语
分享:
上一篇:二月春风似剪刀形容冷吗
下一篇: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出自哪个兵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