苟利于国家生死以后一句是什么
点击: 时间:2024-04-07 作者:生活瓶 来源:生活瓶
“苟利国家生死以”是我们每个人的家国情怀,是清代时期的思想家、诗人林则徐的名言,这句话抒发了他决心为国家和民族毅力牺牲个人的崇高思想感情,流传千古。
苟利于国家生死以后一句是什么
苟利于国家生死以后一句是“岂因祸福避趋之”。
原文如下:
力微任重久神疲,
再竭衰庸定不支。
苟利国家生死以,
岂因祸福避趋之?
谪居正是君恩厚,
养拙刚于戍卒宜。
戏与山妻谈故事,
试吟断送老头皮。
这首诗的大意是:
我以微薄之力为国担当重任,早已感到精疲力尽。
如果继续下去,再而衰,三而竭,以我衰老之躯,平庸之才,必定无力支撑。
如果对国家有利,我将不顾生死地去做。
怎么能因为有祸就躲避、有福就上前迎受呢?
因有罪我被遣戍伊犁,正是君恩高厚。
到边疆做一个多干体力活、少动脑子的戍卒,正好适合我的藏拙之道。
我开着玩笑,同老妻谈起《东坡志林》所记宋真宗召对杨朴和苏东坡赴诏狱的典故。
说你不妨吟诵一下“这回断送老头皮”那首诗,来为我送行。
介绍:
《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》作于清道光二十二年(1842年)共两首,其二最为著名。林则徐因主张禁烟而受到谪贬伊犁充军的处分,被迫在西安与家人分别时为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感以及性情人格而作,表达了作者愿为国献身,不计个人得失的崇高精神。诗作淳厚雍容、平和大度,颇合大臣之体。
创作背景:
林则徐抗英有功,却遭投降派诬陷,被道光帝革职,“从重发往伊犁,效力赎罪。”他忍辱负重,道光二十一年(1841年7月14日)踏上戌途。被发配到新疆伊犁,可谓英难失路,其悲愤之情自可想见。但人在古城西安与妻子离别赴伊犁时,在满腔愤怒下写了“苟利国家生死以,岂因祸福避趋之”的激励诗句。这是他爱国情感的抒发,也是他性情人格的写照。却不见叹息的悲鸣。首联以自谦自慰的口吻,道出所遭遇的不幸,语冷带嘲。颔联直抒胸臆,表达为国献身,不计个人得失的崇高精神。颈联表面上是感恩之言,实际是对道光帝反复无常的讽刺。尾联以戏语劝慰妻子,诙谐之中带有难以掩饰的苦涩。诗人围绕遣戍伊犁展开全篇,于起伏变化之中,充分展现了复杂矛盾的心境。
作者:
林则徐(公元1785—1850年)字元抚,又字少穆、石磷,谥号文忠。晚号竢村老人、竢村退叟、七十二峰退叟。福建侯官(今福州市)人,清嘉庆进士。1838年12月底,清道光帝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,前往广东。次年3月,林则徐到达广州,协同两广总督邓廷桢、水师提督关天培,与英美鸦片贩子进行了坚决斗争,迫使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及外国人缴出货品,共237万多斤,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。同时,林则徐等大力整顿海防,加强战守,组织团练水勇,并多次打退英军武装挑衅。1840年,英国借口保护通商,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。林则徐等在广东指挥军队坚决抵抗,多次击退英军。而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妥协投降,反将林则徐撤职,另派琦善到广州与英军谈判。1841年英军攻陷广州,占领香港,次年又攻陷上海、镇江。清政府被迫签订了《南京条约》。1842年,林则徐被遣戍新疆伊犁,在西安与家人告别时,做了题为《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》七律二首(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),这联佳句是第二首的第二联。诗人气概昂扬,明确表示:纵是被贬遣戍,只要对国家有利,不论生死,也要去干;岂能因为个人祸福而避后趋前。此时此境诗人深怀忧民之心,忠君之意,难忘报国。
分享:
上一篇:苟利于国家生死以全诗
下一篇:苟利于国家生死以是什么意思